甘肃废旧农膜污染严重 专家呼吁出台长效治理机制

发布时间: 2023-12-22 14:25:59 作者: 行业动态


  发布时间:2011年10月25日 18:58进入三农论坛来源:人民网-甘肃频道

  推广地膜覆盖技术,原本是为了在春季干旱年份时让农作物达到增产的效果。然而,由于得不到很好的回收再利用,废旧地膜对农村环境的危害也日益严重。来自甘肃宁县统计局的一项调查资料显示,地膜覆盖技术这场“白色革命”在为宁县农业带来广泛经济效益的同时,废旧地膜对农村环境和土壤也进行着肆无忌惮的污染,而且这种污染带来的危害,愈来愈突出。

  甘肃宁县是一个农业大县,现有农业人口50.5万人,耕地96万亩,年农作物种植150多万亩。近年来,随着农用地膜覆盖栽培技术的大面积推广应用,对宁县农业节水、增产、增效起着重要作用。

  据了解,宁县最早是从19世纪80年代年开始推广地膜覆盖技术的,随着农民认识程度的提高以及地膜覆盖抗旱、保墒、提温、增产等效益的凸显,地膜覆盖面积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到如今发展到几十万亩,覆膜作物品种已经涵盖了玉米、瓜类、蔬菜等几乎适宜种植的所有农作物。不可否认,农用地膜的推广利用是农业生产技术的一次革命,尤其是在春季干旱年份来说,地膜覆盖的增产效果尤其明显。

  据不完全统计,实施地膜覆盖技术后,各类作物增产率可达20%-30%,促进作物早熟15天左右,所以农民使用农用地膜的积极性也较高。近年来,双垄沟全膜覆盖玉米、设施化蔬菜、优质西瓜、果树等产业的发展壮大,使得地膜用量也逐年增加。

  据调查,2010年宁县地膜覆盖面积达35万亩以上,主要使用在于玉米、瓜菜、油菜、果树等作物,每年地膜用量超过2400吨。从80年代初推广至今,宁县累计使用各类地膜、棚膜约25000多吨,按90%的拣拾率计算,农民自主回收在田间地头、房前屋后堆积的地膜量大约有近22500多吨,且这部分自主回收的地膜主要以焚烧为主,只有少部分被废品收购个人或相关企业回收,地膜残留量约为2500多吨(依据2008年第一次农业污染源普查结果得出),而且还将呈逐年上升的趋势,是宁县种植业的主要污染源之一。据了解,这种废弃的地膜可分解产生有毒物质污染土壤。

  记者同时从康乐县统计局获悉,自2009年开始推广全膜双垄沟播技术后,康乐县玉米播种面积逐年扩大,2009年全县玉米播种面积4.88万亩,农膜使用量达274.8吨;2010年玉米播种面积6.6万亩,农膜使用量达363.86吨;2011年玉米播种面积6.68万亩,占粮食播种面积的25.5%,农膜使用量预计达368.27吨。地膜覆盖栽培有保湿、保墒、增温等作用,在小麦、中药材、马铃薯、蔬菜等作物种植中也不断应用,产量和效益成倍增长,但同时残膜对环境的危害也日益严重。

  废旧地膜若得不到很好的回收再利用,对农村环境的危害也将日益严重。散落在自然环境中的废旧塑料地膜进入自然环境后难以降解,目前使用的聚乙烯材料地膜,埋在土壤中200年都不会降解。

  据专家分析,残留地膜的危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破坏土壤结构,影响耕地质量和土壤的透气性、透水性等;二是影响作物的出苗,造成作物减产。资料表明:连续种植地膜玉米15年以上的田块,每亩含膜最高达25.6公斤,最低13.8公斤,平均每亩残膜留量15.48公斤。地膜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也是惊人的,一亩地土壤含残膜达3.9公斤时,将导致各种农作物减产11%-23%;三是影响农作物对水分、养分的吸收,超薄型地膜的大量使用更加剧了对耕地土壤结构的侵害,农作物苗期易出现苗黄、苗弱甚至死亡;四是对牲畜有害,牲畜吃了带有地膜的饲料后,会引起消化道疾病,甚至死亡;五是造成化学污染。

  目前大多数农民已经认识到残留地膜的危害,开始清除地膜,但解决方法方法最简单,除了焚烧和填埋外,很少集中回收再利用。由于缺乏长效机制加之地膜使用量大,污染面广,仍有大量的地膜残留在土地中,直接威胁着农业的持续发展。

  针对以上现状调查和分析,统计专家觉得,治理“白色污染”,必须要在县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制定“白色污染”防治规划和实施方案,提出明确的治理目标和任务要求,分年度、分阶段组织实施,通过各级组织的不懈努力,社会各方面的全力支持和广大农民群众的自觉行动。以村组为单位,由各乡镇具体负责实施,根据农时季节定期不定期地动员,组织广大农民群众清除“白色污染”,共同做好白色污染防治工作。

  其次,废旧地膜的回收再利用是“白色污染”治理的一条有效途径,应当积极筹资大力扶持废旧地膜加工公司的发展。

  据了解,2010年5月,宁县按照“政府引导、企业带动、市场运作、网点回收、群众参与”的思路,筹资800多万元建成了集废旧农膜回收、编织袋生产销售和再生资源技术开发用利用为一体,具备年生产编织袋1.2亿条、吹膜产品2000吨、消化废旧农膜5000吨能力的中盛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有限公司。同时,还采取“合作社+企业+会员+农户”的建设模式,鼓励和引导西李村村民李焕勤带头组建了绿源废旧农膜回收专业合作社,现已回收废旧农膜6.3吨。虽然以上企业和合作社的成立,为宁县废旧地膜的回收利用奠定了良好基础,但是目前企业和合作社尚处摸索尝试阶段,还需加强完善管理和运行机制,积极探索合作组织领办型、有突出贡献的公司带动型、民间站点利用型、村级物业服务型、行业部门联动型等模式,确保可持续和顺利运行。为了鼓励其发展壮大,应通过制定一些减免税等优惠政策或给予必要的资金扶持,从而使其扩大生产规模,减少相关成本,增加效益,提高收购价格,充分调动加工企业和农民的积极性,逐步形成“使用-回收-加工-再利用”的良性循环。

  除此之外,政府还应加大宣传培训,提高农户环保意识。向广大农民群众大力宣传白色污染的危害,普及环境保护法律和法规知识,强化公众环境意识和法制观念。特别是要加强对农用地膜残留物对农村饮用水源的污染、对土壤结构的破坏、对农作物生长的不利影响,以及对人居环境和自然环境影响的宣传。(记者 高翔)

火狐体育官网登录入口 微信在线咨询